电镀废水一般不可生化处理,常采用物化和化学方法。有研究表明,采用光催化氧化联用技术处理电镀废水[1具有较好的效果。而含有螯合剂的电镀废水将重金属离子螯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分子结构,因此常规化学沉淀法不能将其破坏,这亦是电镀废水处理的难点之一。采用光触媒处理电镀废水,试图打破其中所含的螯合剂,以广东等地的电镀废水为实验研究对象
物理化学新技术、新工艺的兴起与进步使得电镀企业清洁生产成为可能,处理含镍电镀废水常用的吸附技术离子交换技术、膜分离技术、离子浮选技术等都是基于资源回收而发展起来的新型高效水处理技术。
随着新型大孔型离子交换树脂和离子交换连续化工艺的不断发展,离子交换法作为镀镍漂洗水“零排放”的手段一度引起学术界的兴趣。侯新刚等采用离子交换法对低浓度硫酸镍溶液进行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室温下,001×8型强酸性凝胶型阳离子交换树脂4.0g,镍离子质量浓度1.0g/L,反应时间60min,pH5~6,镍离子回收率能达到95%以上。
废水中的重金属是各种常用方法不能分解破坏的,而只能转移它们的存在位置和转变它们的物理和化学形态。
电化学法是指利用电化学原理处理重金属废水,兼具絮凝、气浮、杀菌等多种功能,是近年发展起来的颇具竞争力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该方法因装置紧凑、工艺成熟、无二次污染,便于控制管理等特点,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AminNK等的研究表明对一些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可达到0.1mg·L-1以下,适合重金属浓度高的废水,但此方法耗能大,析氧和析氢等副反应多,不适合处理低浓度废水。
铬元素被美国环保署(USEPA)列为最具毒性的污染物之一,含铬废水中的铬主要来源于电镀、制革、化工、颜料、冶金、耐火材料等行业,它以三价和六价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由于六价铬的高溶解性,它比三价铬更具有生物毒性。研究表明,六价铬化合物能够干扰重要的酶体系,经口、呼吸道或皮肤接触吸收后能引起“三致”作用。因此,含铬废水必须严格控制六价铬的质量浓度,达标后才能允许排放。
化学沉淀法是指向废水中添加化学药剂与重金属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重金属离子变成不溶性沉淀物质分离出来。该方法技术成熟、投入少、自动化程度高。最常用的就是氢氧化物沉淀法和硫化物沉淀法。
离子交换法的实质是离子交换剂上的可交换离子与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之间的交换反应,在此过程中,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被去除。当离子交换剂上的重金属离子达到饱和时,使用再生液反复冲洗离子交换剂,使之得到再生。
离子交换技术应用于电镀废水的回收已有较长历史,上世纪70年代上海市轻工业研究所等单位研究成功的电镀废水(包括镀铜、镀镍、镀铬废水等)回收技术曾广为流行,但80年代后期因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缺陷而逐渐淡出市场。
处理含铬电镀废水主要采用氧化还原法和化学沉淀法等方法。氧化还原法是通过投加氧化剂或还原剂,使之与电镀废水中的有机溶剂、重金属离子等毒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毒性物质转化成无毒性或微毒性物质。氧化还原法可细分为化学氧化法和化学还原法。其中化学还原法应用较广。常用的还原剂有硫酸亚铁、亚硫酸盐等。
手机版
小程序
公众号